校内新闻

第197期华电大讲堂:我眼中的非洲

发布日期:2013-11-13
1112日下午,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处处长王小林在我校科学会堂举办了一场名为“我眼中的非洲”的讲座,与到场的同学们一起分享了他多年来在非洲从事扶贫工作的生活经历和个人感受。
    王小林处长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眼中的非洲是什么样的?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如原始、贫困、黑色、艾滋病等等。对于这个问题,王小林说,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会有差异,在国家层面也是一个道理,那么,非洲在美国和在我们国家的眼中,又都分别代表了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王小林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讲解了非洲的历史。他说,与其说是历史,倒不如说是一部苦难史更形象贴切,很难想象,在15-19世纪,短短几百年间,有1个多亿的黑人被跨大西洋贩卖,其中成功到达对岸的只有1200万,不足15%。而这些成功到岸的黑人绝大多数又会变成白人的私人财产,去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王处长对非洲的真实现状有过调查,他说,在今天,95%的非洲人民一天的平均消费不足1.25美元,同时,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1岁,人均寿命也只有短短的43年,各种各样疾病和贫穷正充斥着这个大陆。
     王小林讲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国家自2000年起逐步增加了对非洲的援助。我国对非洲的援助和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西方的国家对非洲进行援助时都会有种种的附加条件,如要求进行反腐败,推行妇女儿童平等,财务公开透明等等。他说,这种方案的出发点当然可以说是好的,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实际情况,这样具体执行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偏离预定的规划路线,而我们国家在总结了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后,切实的提出了我国帮助非洲发展的新路线。
   2006年,中非合作北京会议在京召开,标志着我国对非洲的援助工作进入新阶段,中方承诺,今后的援助会以投资贸易为主,而我国和非洲各国的合作,实质上是促进其国内生产力的增加。王小林介绍说,援助的的主要形式多种多样,如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发展能力的建设,帮助提升民生水平等等。他强调,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为非洲人民留下各种现代化的设施,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物质文明背后的精神文明。只有这样,非洲国家才会实现真正的繁荣和富强,非洲人民也才会真正的过上富裕的生活。
  

王小林,博士,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贫困理论,贫困测量,人类发展,公共服务,发展援助。曾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办事处,社会政策与经济分析处,公共财政顾问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农村与区域科技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