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新闻

华北电力大学院系(部)本科教学状态学年度通报项目(修订版)

作者:佚名 | 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日期:2013-08-27

  

 

 华

 

华电校教20133 

 

 

关于印发《华北电力大学院系(部)本科

 

教学状态学年度通报项目(修订版)》的通知

  

校内各单位: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及我校有关文件精神,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 学校对《华北电力大学院系(部)本科教学状态学年度通报项目》(见华电校教[2003]28号)进行了修订,形成《华北电力大学院系(部)本科教学状态学年度通报项目(修订版)》(简称“院系通报30项”)。新修订的“院系通报30项”从2012-2013学年开始实施,通报结果全部采用数字化形式,在校园网上公布。

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华北电力大学院系(部)本科教学状态学年度通报项目(修订版) 

 

2013327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3329印发 

附件

华北电力大学院系(部)本科教学状态

 

年度通报项目(院系教学通报30项)(修订版)

 

指标

序号

子项目

项目内涵及数据计算方法有关说明

1

师均调课率

师均调课率:每学年各院系教师调课人次与所开课程门数的比例。

调课是指教师因故无法完成原定教学安排申请调整任课教师、上课时间或上课地点的行为。调课率统计教师因病假、事假、公假、会议、出差、进修、培训及其他突发性事由而进行的调课。教师因以下情况调课不计入调课率情况:1.由于教室设备故障调整上课地点。2.课内实验调整时间。

2

院系(部)领导及教研室正、副主任人均听课次数

学年内听课总次数/应听课人数。

3

教师教学事故和教学违纪数

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进行统计。

教学事故及教学违纪数;教学事故及教学违纪指由于院系(部)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直接或间接责任,导致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教学进程和教学质量等不良后果。

4

优秀教材使用率

学年度使用优秀教材数/学年度使用教材总数

优秀教材是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先进成果,适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以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高水平教材,主要包括:国家级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省部级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出版社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国内外著名出版社出版的权威教材、省级以上精品课程教材、行业公认的优秀教材等。

5

面向学生举办的学术讲座次数

统计两个学期举办讲座次数之和。

讲座包括“华电大讲堂”及面向全校学生或本院系(部)学生开设的学术讲座(报告),包括内设和外请。

6

学生考试违纪人次

学年内学生各类考试作弊和违纪总人次。

7

本科生公共课、基础课不及格率

课程不及格人数/选课学生人数。

具体课程由学校指定。

8

退学、降级的学生比例

学年度达到退学、降级人数/院系在校生人数

9

学生评教前50名课堂中本院系(部)课堂数

两个学期人数之和。

评价人数在20人及以下的课堂不统计在内。

10

学生评教后50名课堂中本院系(部)课堂数

两个学期人数之和。

评价人数在20人及以下的课堂不统计在内。

11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秀率

学年内学校对院系课堂教学的检查、抽查、评估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为优秀及以上所占总评价课堂的比例。

12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即各院系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占实验总项目的比例。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13

创新性实验项目个数

统计每学年院系开出的创新性实验项目数

创新性实验项目是指创新性实验项目是我校“四模块·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中第三个层次的实验项目,从内容上看它不是从属于某一课程的实验,而是以相关课程为基础、与某学科领域相关联的探究性、研究型实验,同时也包括院系在科研实验室为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单独进行科学研究的相关实验;从形式看它一般是教学计划外、以学生个人或团队到实验室进行的开放实验项目,但不包括验证性为主或仪器设备使用及应用的开放实验项目。

14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各院系在本学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抽查中所获得的等级,或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结果统计

15

学生参加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数

分别统计:1)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结题项目数;(2)学生参加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结题项目数

每个项目计入项目负责人学生所在院系

16

教师担任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导师情况

包括:1)指导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指导学生创新俱乐部等创新社团;(3)指导学生承担教务处、团委等组织的各级创新实践竞赛